NEWS

新闻资讯

时刻保持对数字市场的敏锐及前瞻性

律师支招:企业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网络口碑

| 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8:25 | 分享至:

在信息透明的数字时代,一条不实评论可能让企业多年积累的口碑毁于一旦。某餐饮品牌曾因网友"食物中毒"的虚假发帖,导致门店客流骤降40%。面对网络谣言,法律手段是企业维护声誉的"最后一道防线"。以下是律师总结的三大核心策略:

一、事前预防:构建合规防火墙

企业需建立网络口碑管理预案。首先,制定《网络信息处理规范》,明确各部门职责:法务部负责法律评估,市场部监测舆情,公关部对接平台。某美妆品牌通过内部培训,让员工能快速识别"职业打假人"的恶意投诉,避免陷入法律纠纷。其次,定期进行商标、专利等知识产权布局,防止被"蹭热度"。某新茶饮品牌提前注册防御性商标,成功阻止多起"山寨店"侵权。

二、事中应对:快速取证与平台联动

发现负面信息后,第一步是固定证据。通过公证处对网页、视频进行保全,或使用区块链存证平台,确保证据法律效力。某家电企业遭遇"爆炸门"谣言,凭借公证文书在后续诉讼中获赔50万元。第二步是启动平台投诉机制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24条,企业可要求平台删除侮辱性内容。某服装品牌通过向短视频平台发送律师函,48小时内清除200余条侵权视频。若平台不作为,可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追究其连带责任。

三、事后维权:精准选择法律武器

对于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,需果断提起诉讼。若涉及商业诋毁,可援引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11条;若损害法人名誉,则适用《民法典》人格权编。某教育机构起诉"水军"团队诽谤案,法院判决被告公开道歉并赔偿30万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新修订的《民事诉讼法》引入"人格权禁令",企业可在诉讼前申请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发布信息。某汽车品牌通过禁令,在3天内阻止了500余条负面视频扩散。

法律手段是维护网络口碑的"精准手术刀",但需避免陷入"维权过度"陷阱。企业应秉持"必要、适度、专业"原则,在打击恶意侵权的同时,尊重公众监督权。毕竟,口碑的终极守护者不是法律条文,而是企业始终如一的诚信底色。

  • 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shangwuruanwen.com//news/2025/0825/2986.html
  • 免责声明:本平台所发布信息仅供参考阅读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