舆情危机发生时,企业往往选择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,但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。本文梳理行业通用服务模块,解析其定价逻辑与潜在规则。
一、基础服务:舆情监测与数据分析
公关公司的服务始于实时监测。通过爬虫技术抓取全网数据,设定关键词库(如品牌名+事件词),生成舆情热度曲线、情感倾向分析报告。基础套餐月费约5000-20000元,高级版增加竞品监测、传播路径溯源等功能,价格可突破5万元/月。
二、核心服务:舆情研判与策略制定
公关团队会召开紧急会议,分析舆情发酵原因、公众情绪痛点及媒体传播规律,输出应对策略。此阶段按项目收费,普通舆情处置费5-10万元,涉及法律风险或跨国传播的复杂事件,费用可能飙升至30万元以上。部分公司承诺“48小时舆情降温率超70%”,但效果难以量化验证。
三、技术执行:信息覆盖与SEO优化
为压制负面信息,公关公司会通过以下手段操作:

- 内容覆盖:在官网、权威媒体发布正面通稿,价格按平台权重计价,如门户网站单篇5000-20000元,自媒体KOL合作另计。
- SEO优化:通过关键词布局、外链建设提升正面内容排名,月费2万-10万元。
- 技术下沉:针对顽固负面链接,部分公司会采用“快排技术”或“内容替换”等灰色手段,单项收费5000元起。
四、深度洗白:品牌重塑与长期维护
重大危机后,公关公司会设计品牌升级方案,包括社会责任项目策划、CEO形象包装、社交媒体运营等,年费通常在50万-200万元之间。若涉及法律诉讼或行政处罚,还需额外支付危机公关+法务联动的复合服务费。
五、行业潜规则:定价逻辑与灰色地带
- 关系溢价:与媒体、平台建立合作渠道的公司,信息删除或降权操作收费更高,但效率也更高。
- 效果对赌:部分公司承诺“不达标退款”,实则通过刷量工具伪造数据。
- 伦理争议:部分团队会利用“水军”制造正面评论,或通过举报机制删除负面内容,此类服务通常不写入合同,按隐含条款收费。
舆情公关行业始终游走在技术、法律与伦理的边界。对企业而言,选择服务商时需警惕过度承诺,建立内部舆情应对机制才是根本。毕竟,真正的品牌声誉,终究要靠长期诚信经营来积累。

